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 下肢骨折康复期,“扶拐”的那些事了解一下
日期:2021-08-30

健康科普 | 下肢骨折康复期,“扶拐”的那些事了解一下




下肢骨折患者经治疗后,都会经历扶拐下地的锻炼阶段,这个时机掌握很重要,过早地让患者下地负重行走会欲速不达,影响日后的康复。但反过来说,如果患者过分担心,总是不敢离床练习行走,也会对病情恢复造成影响。今天,怀化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来科普扶拐下地的正确时机。

扶拐行走作为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内固定的可选择在骨痂形成期,无内固定的则应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期时,离床扶拐练习行走。这时候,伤肢既具备了承载身体重量的客观基础,也避免了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以及废用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以便更好地回归伤前的生活状态。

图片4.png

一般情况下,骨痂在骨折2周后开始生长,但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下地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1)如果患者的下肢骨折治疗采用了髓内钉、钢板等内固定术治疗,医生都会鼓励患者尽早离床运动,在2~4周内的骨痂形成期就可扶拐行走。

2)对于采取牵引、夹板外固定等保守疗法的患者来说,因牵引治疗需要长时间卧床,且缺少内在的支撑,则下地行走的时间不宜过早,一般建议在4~8周左右可以离床活动。

伤者要下地行走的话,要先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期才可扶拐行走。所谓骨折临床愈合期,即是指伤肢无压痛、扣触痛,无异常活动,拍片时可见有大量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行走时可承载自身体重。

事实上,采取内固定治疗的伤者比采取保守治疗的伤员能更早更快地扶拐下地行走。目前,由于内置骨科材料的改进,有的伤员甚至在内固定术后数日就可下地扶拐行走,但建议在骨痂形成期,否则内固定因过度受力容易断裂、弯曲,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下肢骨折患者在离床进行行走锻炼时,均应使用双拐,如果采用腋拐,拐顶的高度调整到距离腋窝5~10CM,与肩同宽,开始时伤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行走,扶拐时先取站立姿势,使双足和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再迈健肢,站稳后抬动患肢,依次行走。注意,在行走时步幅不宜过大,速度不能过快,每步迈30CM左右,每分钟不宜超过30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扶拐行走后,患者可逐步由双拐改用单拐。如果患者可连续行走3分钟,并且每次行走不少于30步,连续2周拍片无骨折变形,则认为患者已达到骨性愈合,方可弃拐行走锻炼。



0

医院地址: 湖南省怀化市正清路431号(东院);迎丰西路72号(西院)

湘ICP备14007685号-1 咨询电话: 07452286100

急救电话:0745-2236300 0745-2999120

网站声明:怀化市中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网址:www.hhszyyy.com

特别声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如有疑问请在线咨询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028号